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,都会自然地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。
不仅仅是物体本身有颜色,光源本身也有不同的光色。不同光色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也各不相同。比如,看着朝霞或夕阳时,会感到安心、温暖;而看到蓝色或白色的灯光装饰时,又会觉得精神一振,甚至被其吸引。光色带给人的印象是多样的。
此外,光色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层面,它还会作用于昼夜节律(生理节律)。根据时间和光色的不同,光会影响我们的生物钟,从而调节清醒或放松的节奏。这些光色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数值尺度来表示,这就是 色温。
色温度使用的是温度单位——开尔文(K)。当数值较低时,光色会偏红;随着数值升高,光色逐渐变白;再继续升高,就会呈现出更强的蓝色倾向。
色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光源的颜色改变,而当这种光照射到物体上时,物体的视觉色彩也会随之变化。由此,光色带来的心理效应也可以通过色温度来表示。
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所谓的“色温度”并不是说光本身真的在燃烧或被加热,而是基于一个假设性角度——“如果它在燃烧,会是大约多少度”。因此,色温度是一种用于表征光色的概念。
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色温度的原理与应用,可以参考以下相关文章。
本文将解读色温变化所带来的心理效果。人们从颜色中获得的印象,会因条件、个人的联想与经验等不同而有所差异,但本文将探讨多数人普遍容易感受到的印象。
一般来说,就像看到暖色系的物体会感到温暖,看到冷色系的物体会觉得清凉一样,当光源的色温较低时,光色偏向暖色,带有红色调的光照射在物体上,会带来温暖的印象。另一方面,当色温较高时,光色偏向冷色,带有蓝色调的光照射在物体上,更容易让人产生清爽的印象。
作为色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代表性指标,有一个叫作“克鲁伊托夫效应”。这是荷兰物理学家 A.A. 克鲁伊托夫在 1941 年提出的法则,说明了色温与照度的关系会引起人们感受上的差异。
所谓照度,是指光源照射在表面上的亮度,用勒克斯(lx)为单位来表示。照度与光源和被照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,即使是同一个光源,物体离得越远,照度也会随之降低。
根据克鲁伊托夫效应,“高色温×高照度”的光会带来清凉爽快的印象,而“低色温×低照度”的光则会带来宁静温暖的印象。相反,“高色温×低照度”的光容易让人感到寒冷,“低色温×高照度”的光则容易让人觉得闷热不适。
由此可见,高色温的光源通常与“寒冷、清凉、爽快感”联系在一起,而低色温的光源则与“炎热、温暖、安心感”相联系。可以将其作为理解色温与心理关系的一种参考指标。
色温所带来的心理效果,被用作照明选择中的一个重要基准。
照明的色彩是影响建筑内部氛围的重要因素。特别是在窗户较少、几乎不受太阳光影响的商业设施等建筑中,照明在营造室内空间氛围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在商品零售店(希望让商品颜色看起来更漂亮)或干洗店(希望营造清洁感)等场所,通常会使用色温较高的白色照明。此外,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学校和工作场所,也多采用白色光的荧光灯。
相反,在部分餐饮店或酒店等希望营造宁静氛围的空间,则会使用色温较低的橙色照明。被暖色系光线包围的环境更具温暖感,容易让人心情平静,因此也非常适合用于卧室照明。
正如前文所提到的,低色温的光源会发出带有较强红色调的光,给人温暖、沉静的印象。橙色系的光往往容易与“温暖、平和、柔和、安心感”等心理感受联系起来。
在文献《色温度与照度对生理・心理功能的影响》的实验中,研究人员在 2000K、3000K、5000K 和 7000K 的照明条件下,进行了需要集中力的任务和需要创造力的任务两类实验,并对生理和心理功能进行了测量。结果显示,在需要创造力的任务中,人们在放松状态下更容易产生想法;主观评价中的“放松感”“沉静感”在低色温照明下数值更高。
其他实验结果也表明,色温在 3000K 以下的光源具有相对较强的放松效果。不过,是否认为在休闲空间中低色温照明更适合,则因人而异,存在差异。
在需要集中力的环境中,例如学习、工作或运动,高色温的光源更为适合。带有白色或蓝色倾向的光色能够起到唤醒大脑的作用。根据千叶大学的论文《身体运动时光源色温度对人体生理功能与主观评价的影响》,5000K的白光被认为是最能激发“干劲”的光色。
在这篇论文的实验中,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在 3000K、5000K 和 7000K 三种光源下进行运动,并在运动过程中和恢复时间里测量心率、血压等生理参数,同时让受试者在“干劲”“集中力”等8个心理状态中进行主观选择评价。结果显示:
· 7000K 时,生理参数数值最高,但“放松”感评价最低;
· 5000K 时,“干劲”评价最高;
· 3000K 时,“困倦”评价最高,“集中力”评价最低。
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,高色温光更容易提升生理机能、集中力和干劲。虽然该实验是以运动场景为对象,但在学习和工作相关的其他实验中,也得到类似结论:高色温环境更有利于集中与表现。
光是形成生活节律的重要因素,也与睡眠质量有着密切关系。
想要获得优质睡眠,关键在于能快速入睡、睡得深沉、并能清爽地醒来。而这其中的重要基础就是 昼夜节律(生理节律,Circadian Rhythm)。
昼夜节律是指大约以 24 小时为周期波动的生理现象,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。通俗地说,就是“生物钟”。它与睡眠关系密切,负责调节入睡与清醒的节奏。人类的昼夜节律大约是 25 小时,与 24 小时的一天相比有约 1 小时的偏差,但会通过“光”“时间认知”“饮食”“运动”“外出”等多种刺激(同步因子)进行校正。其中,具有催眠作用的 褪黑素(Melatonin) 激素起着重要作用。褪黑素在夜间分泌量较高,如果不受干扰,就能自然进入睡眠;而强烈明亮的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,因此在入睡前,应使用 低色温光源 来避免大脑被唤醒。
由于光线即使在睡眠中也能透过眼睑进入并产生影响,所以卧室的光色也应避免让人清醒。此外,考虑到半夜起床去走廊或洗手间,那里也更适合安装低色温照明,以避免不必要的觉醒。
早晨则相反,沐浴在清爽的光线下能激活大脑和身体,使人愉快地醒来。有研究表明,在起床前大约 30 分钟逐渐提高光照度,可以减少醒来后的困倦,并提升注意力集中感,而此时的理想色温大约是 5000K。
由此可见,光、睡眠与昼夜节律之间存在紧密联系。若想通过光色来调节生活节奏,应在 入睡前与睡眠中使用低色温光,而在 起床前后则使用高色温光,从而实现符合昼夜节律的照明。
光的色彩会改变人们所感受到的印象与精神状态。在照明选择中,色温是一个重要的基准,数值的差异足以让空间氛围发生巨大变化。
能带来温暖感的低色温光源,常用于需要放松的空间;而接近白天太阳光的高色温照明,则被广泛应用于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学校、办公室,或需要让商品看起来更漂亮的零售店。
另一方面,如果照明色温不符合昼夜节律,会打乱节奏,从而对睡眠质量和白天的专注力造成不良影响。为了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保持稳定的节奏,接近太阳光色温的照明是非常有效的。
Seric 株式会社 提供能够在室内忠实再现太阳光的人工太阳照明灯。这类照明灯不受时间和天气影响,可以满足用户 24 小时、365 天使用太阳光的需求。
作为太阳光的替代照明,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:
1)显色指数接近太阳的 100
2)色温接近太阳的 5000~6000K
3)足够的照度(2000 勒克斯以上)
我们的人工太阳照明灯完全符合以上三点,是不输于太阳光的替代产品。
自 1987 年上市以来,Seric 的人工太阳照明灯已被印刷业、汽车业、商业设施等各个行业广泛采用。若您有兴趣,欢迎访问 Seric 株式会社的产品页面。